法律法规

    防范养老诈骗案例——警惕养老投资陷阱,不轻信高额回报

    发布时间:2022年6月6日下午8:02   

    防范养老诈骗案例——警惕养老投资陷阱,不轻信高额回报

          【关键词】养老投资 经营收益      【基本案情】2019年,廖阿叔参与了一个养老投资项目,和A公司签订《商铺经营收益权转让合同》,约定A公司将位于南宁市江南区某商铺的经营收益权转让给廖阿叔,由廖阿叔向A公司一次性支付该商铺经营收益权款项50000元,A公司向廖阿叔支付固定收益或租赁租金,作为养老投资回报。同时A公司和廖阿叔约定,该商铺经营权归属A公司,廖阿叔对该商铺不能自主出租或经营。一年后,廖阿叔发现合同存在投资陷阱,向法院主张合同无效。

          【裁判结果】青秀区法院经审理认为,廖阿叔与A公司签订的《商铺经营收益权转让合同》及《补充协议》约定,廖阿叔向A公司提供50000元购买商铺经营收益权,A公司根据约定的利率按月向廖阿叔支付相应收益金,满1年后廖阿叔可要求A公司按原价回购。签订合同时涉案商铺未建成使用,商铺的经营权归属A公司,廖阿叔不参与商铺经营,也不承担经营风险。上述约定表明,A公司交易的目的是以经营收益权转让形式向案外若干人借款,实现资金融通,廖阿叔交易的目的是通过提供资金获取收益,并非买受涉案商铺经营收益权,故双方实为民间借贷关系,廖阿叔支付给A公司的50000元为借款本金,双方约定的收益金系借款利息。《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者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A公司不具备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业务活动资格仍向案外若干人借款,该行为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涉案《商铺经营收益权转让合同》及《补充协议》应属无效合同。

          【典型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老年人自身也存有一定积蓄。社会上一些公司就已所谓的“经营收益”高回报的噱头作为宣传,误导老年人将自有积蓄投资涉案项目。过后因公司经营不善或项目无法开展而导致其积蓄血本无归。维权困难成为此类案件特点。此类案件的及时、妥善处理,一是有利于在造成无法追回款项之前及时保护老年人权益,同时提醒老年人对外投资需谨慎,正确区分法律关系,不要轻信“高额回报”“安全高效”的噱头。二是有利于积极引导作用规范经营的环境,有效引导房产公司依法订立合同,规范签约行为,杜绝“高额回报”等擦边球宣传行为,展现司法护老助老的积极效果。

    案例来源:“青秀法院”微信公众号;《防范养老诈骗 | 青秀区法院发布十起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案例》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 妇儿维权:12338
    • 专家服务:0771-5527143
    • 心理热线:07715883062
    • 桂姐姐说:15007713251